Tuesday, May 16, 2023

卷七四

宗鏡錄卷第七十四 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

 

夫生死輪迴不待外緣,既由內識,此即有漏異生,生死相續;

  諸佛菩薩淨法相續,為復亦由內識,為復別有淨體?

答:淨法相續,應知亦然。

  論云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T1585.8)

    謂無始來,依附本識有無漏種,由轉識等,數數熏發、漸漸增勝。

    乃至究竟得成佛時,轉捨本來雜染識種,轉得始起清淨種識,任持一切功德種子。

    由本願力,盡未來際,起諸妙用,相續無窮。

    由此應知,唯有內識。

  釋云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T1830.8)

    由法爾種,新所熏發;

    由本願力,即佛世尊利他無盡清淨種識,皆通現種,皆唯第八能持種故。

  由此上來所說染淨道理,應知,諸法相續唯有內識也。

 

問:人法二空,一心妙理。云何又說四相所遷,二死相續

  且如四相之中,生相則內外無從,推不可得;住相則念念不住;

  異相則雖似遷移,體本嘗變;滅相則法本不然,今亦無滅?

答:四相有二:

  ,約果報而說,即生老病死,此亦四相。

  ,即生住異滅,據惑業而論。

  起信論中釋云:「

    不覺心起,名為;能見能現妄取境界,起念相續,名之為

    執取計名,名之為;造作諸業,名之為。」

  雖即四相似分,俱是一心而轉,然世人多執住相以為現見。

  今須推破,以顯真空:凡有一切住持境界,悉如夢中,似有非實,以隨心所現外境本空故。

 

  心亦無生,念念不住。

  大智度論云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T1509.95)

    佛說:「諸法無有根本定實如毫釐許所有。」

    欲證明是事故,說夢中受五欲譬

    須菩提意:若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性,今何以故現有眼見、耳聞法?

    以是故,佛說夢譬喻。

    如人夢力故,雖無實事而有種種聞見、瞋處、喜處;覺人在傍,則無所見。

    如是凡夫人無明顛倒力故,妄有所見;聖人覺悟,則無所見。

    一切法,若有漏若無漏、若有為若無為,皆不實,虛妄故有見聞。

  又云:「現在色亦無住時」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22)

    若法,後見壞相,當知初生時,壞相已隨逐,微細故不識。

    如人著屐,若初日新而無有舊,後應常新,不應有舊。

    若無舊,應是常;常故無罪無福;無罪無福故,則世俗法亂。           【世俗/道俗】

    復次,生滅相,常隨作法,無有住時;若有住時,則無生滅。

 

夫受生死者,初因妄識造分別業,因茲有身。

今先推此身,聚散非有,以身是積聚義,內外四大假和合成。

  微細推窮,事無和合,以風火常舉,地水恒沈,一一大性各無定體:

  風以動為性,乃附物而彰;真理不遷,湛然常寂。

  火以熱為性,未必皆燒;如雲中、身內之火,何不焚爇?

  地以堅為性,且如銅鐵遇鎔成水,剛柔不定。

  水以濕為性,因火即乾;又寒堅煖釋,凝流無體。

  各各既無,和合非有。

  如一狗無師子性,聚群狗而亦不成;似一盲不見於明,合眾盲而終不覩。

  寶藏論云:「清虛之理,畢竟無身。」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T1857)

 

既知身空,又執「識煖息」三事實有,能為生死成就命根者。

台教云:『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X0338.10)

  此身無常,攬壽煖識三事而有身,身但假名。

  三事無常,無別身也——

    息之出入,計為命;息出不反,身如瓦礫,命寧可保?

    氣持水,水潤於地,妄謂此身為常存者,火從緣生,緣散故即火滅,身便臭爛。

    業計妄,剎那異趣,謂我常自在;業若纔斷,心即託生,身便散滅。

大集經云:「出胎、盛年、衰老,皆是業持,三事生滅相續不斷。」

  凡夫不了,妄取身相,不覺氣斷,三事分離。

  又,

  如出入息,相續百千萬出入息,一一息中,身不可得。

  剎那心識,次第生滅無量,一一剎那,身不可得。

  不臭不爛三大成皮肉骨髓,一一驗之虛假,身不可得。

  離此三事,無別有身。』

 

故知身命本空,生死恒寂,凡夫不了,枉入苦輪。

  命如風裏之殘燈,剎那磨滅;身似潭中之聚沫,倏爾消洋。

  所以經云:「解無不生,了有不死。」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T0310.13)

  若了有空而無我,無我令誰生?解本無而不生,不生令誰死?

  唯持種本識妙湛真心,體性圓明,寂然常住。

  處異生位,持無漏而常熏;至佛果門,續菩提而不斷。

 

又『心性本來離生滅相,而有無明迷自心性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T1844.1)

  由違心性,離相寂靜,故能生起動四相;四相無明和合力故,能令心體生住異滅。

  經云:「即此法身,為諸煩惱之所動,往來生死,名為眾生。」』

 

起信論明:自性清淨心,因無明風動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T1666)

『四相流轉,唯一夢心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T1849)

    處夢之士,謂為前後,各隨智力淺深,分分而覺;

    大覺之者,知夢四相唯一淨心,無有體性可辨前後。』

  故論云:

    四相俱時,無有自立;生住異滅,一心而轉。

    四相俱有,為心所成;離一心外,無別自體,故言俱時而有。           (T1844.1)

  無有自立者,本來平等,同一本覺故。

 

  般若燈論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T1566.7)

  偈云:「生死有際不?佛言畢竟無。此生死無際,前後不可得

  般若經云:「復次極勇猛,如涅槃無際,一切法亦無際

  何者?生死以涅槃為際,涅槃以生死為際。

  既不得生死,亦不得涅槃;生死涅槃既不可得,則一切法悉無際。

  如是但了本覺一心,念念契圓常之道;

  若逐無明散意,塵塵成生死之輪。得失在人,法無邪正;取捨任己,道絕昇沈。

  但自內觀,躡普門而頓入;唯當正眼,履一道以圓成。

 

問:動識相與真心性,既非一異,為復可壞不可壞?若不可壞,則為墮常;若可壞,則歸斷滅。

答:既非一而非是異,即亦可壞而不可壞。

起信論云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T1667)

    一切心識相即是無明相,與本覺非一非異,非是可壞,非不可壞。

    如海水與波,非一非異;波因風動,非水性動。若風止時,波動即滅,非水性滅。

    眾生亦爾,自性清淨心,因無明風動,起識波浪。

    如是三事,皆無形相,非一非異。

    然性淨心是動識本,無明滅時,動識隨滅,智性不壞。

根本無明滅者,是合風滅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T1844.1)

  相續即滅者,業識等滅,合動相滅也。

  智性不壞者,隨染本覺神解之性,名為智性,是合濕性不壞。

 

【發業潤生: 黑白行相。發潤根由】

問:生死種子不斷,皆因發業潤生。於煩惱中,何法發業?何法潤生?

答:夫業性本空,結成多種。先論黑白行相,後辯發潤根由。

 

今初「黑白行相」者

  大涅槃經云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T0374.37)

  佛言:復次,善男子!次當觀業。何以故?

    有智之人,當作是念:「受想觸欲即是煩惱者,能作生業,不作受業。」

    如是煩惱與業共行,則有二種:一作生業、二作受業。

    是故,智者當觀於業,是業三種:謂身口意。

    善男子!身口二業亦名為業,亦名業果;意唯名業,不名為果,以業因故則名為業。

    善男子!身口二業名為外業,意業名

    是三種業,共煩惱行故,作二種業:一者生業、二者受業。

    善男子!

      正業者即意業也,期業者謂身口業。

      先發故名意業;從意業生,名身口業。是故意業得名為正。

    智者觀業已,次觀業因。業因者,即無明觸。

      因無明觸,眾生求有,求有因緣即是愛也;愛因緣故,造作三種身口意業。

    善男子!

    智者如是觀業因已,次觀果報

      果報有四:一者黑黑果報、二者白白果報、三者雜雜果報、四者不黑不白果報。

      黑黑果報者,作業時垢,果報亦垢;白白果報者,作業時淨,果報亦淨。

      雜雜果報者作業時雜果報亦雜不白不黑不白不黑果報者名無漏業。

 

  迦葉菩薩白佛言:世尊!先說無漏無有果報,今云何言不白不黑果報耶?

  佛言:善男子!是義有二:一者亦果亦報、二者唯果非報

    黑黑果報,亦名為果,亦名為報;黑因生故得名為果,能作因故復名為報。淨雜亦爾。

    無漏果者,因有漏生,故名為果;不作他因,不名為報。

  迦葉菩薩白佛言:世尊!是無漏業非是黑法,何因緣故不名為白?

  善男子!

    無有報故,不名為白;對治黑故,故名為白。

    我今乃說受果報者名為黑白,是無漏業不受報故不名為白,名為寂靜。

 

故知,業不可作,果不可逃。

  如經偈云:「非空非海中,非入山石間,無有地方所,脫之不受業。      (T0131)

  唯除不作,則無果;得道則業亡。

  如氣歔旃陀羅造惡業而得生天,鴦崛魔羅作逆罪而得解脫果。

  是知受身已來,無有不作業者;設今生不作,過去曾為。但悟此宗,無不解脫。

 

何以解脫?

  若入宗鏡,人法自空:人空則不見有能作業之人,法空則不見所受果之處。

  只為妄執人法而造業,不出心境而受殃;但心境俱亡,即當處解脫。

  故知,一切善惡諸法,無有定相;由心迴轉,得失任緣。

 

  大涅槃經云:佛言:善男子!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T0374.31)

  若言諸業定得報者,則不得有修習梵行、解脫涅槃。當知是人,非我弟子,是魔眷屬。

  若言諸業有定不定:定者,現報、生、後報;不定者,緣合則受,不合不受。

    以是義故,應有梵行、解脫涅槃。當知是人,真我弟子,非魔眷屬。

  乃至,

  譬如二人俱涉險路,一則有目,一則盲瞽。

  有目之人,直過無患;盲者墜落,墮深坑險。

  故知,得宗鏡之眼者,終不墮三有之險,陷五欲之坑,自然直過無疑,常居覺地。

 

【發業潤生: 黑白行相。發潤根由】

次辯發潤根由者。

  若分別煩惱正發業,俱生無明助發業。發者,動作義;業者,招感義。

    俱生能潤生,分別能造業;招生過重,俱生能潤生過輕。

  若分別發人天業,即俱生助發,以人天業難發,要假俱生助。

  若分別發三塗業,不假俱生助發,以分別猛利故,不要助發。

 

  問:俱生、分別,二種何別?

  答:古釋經論正意,即分別麁,俱生細。

唯識論云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T1585.1)

    俱生我執,無始時來,虛妄熏習內與身俱。

    不待邪教及邪分別,任運轉,故名俱生。

  十地論云:遠隨現行,不作意緣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T1830.1)

    無始至今,任運而有,不假作意、分別、尋伺。

    如小孩兒,見母生喜是俱生貪;見別人啼哭是俱生瞋。

    即不假別緣、分別尋伺,求自任運起,故知俱生細。

唯識論云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T1585.1)

    分別我執,亦由現世外緣方起,與身俱。

    要待邪教邪師及邪分別,然後方起。

 

又此三緣,前二是麁,第三自思惟細。

  經云:「緣力斷善根,地獄生時續。因力斷善根,地獄死時續。          (T1545.35)

  即自邪思惟是因力,餘二是緣力。

  所以首楞嚴經云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T0945.2)

  佛告阿難:一切眾生輪迴世間,由二顛倒分別見妄,當處發生,當業輪轉。

  云何二見?一者眾生別業妄見、二者眾生同分妄見。

  云何名為別業妄見

    阿難!如世間人,目有赤眚,夜見燈光別有圓影,五色重疊。           (眚:眼睛生翳)

    於意云何?此夜燈明所現圓光,為是燈色?為當見色?

    阿難!

      此若燈色,則非眚人何不同見,而此圓影唯眚之觀?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   若是見色,見已成色,則彼眚人見圓影者,名為何等?

    復次阿難!

      若此圓影,離燈別有,則合傍觀屏帳凡筵,有圓影出;離見別有,應非眼矚。

      云何眚人目見圓影?

    是故當知:

      色實在燈,見病為影;影見俱眚,見眚非病。

      終不應言是燈是見,於是中有非燈非見。

      如第二月,非體非影,何以故?第二之觀,揑所成故。

      諸有智者不應說言此揑根元,是形非形,離見非見。

    此亦如是,目眚所成,今欲名誰是燈是見?何況分別非燈非見!

 

  云何名為同分妄見

    阿難!此閻浮提,除大海水,中間平陸有三千洲。

    正中大洲,東西括量,大國凡有二千三百。

    其餘小洲,在諸海中,其間或有三兩百國,或一或二,至于三十、四十、五十。

    阿難!若復此中,有一小洲只有兩國。

    唯一國人同感惡緣,則彼小洲當土眾生,覩諸一切不祥境界,或見二日,或見兩月。

    其中乃至暈適珮玦、彗孛飛流、負耳虹霓,種種惡相,但此國見。

    彼國眾生,本所不見,亦復不聞。

 

  阿難!吾今為汝以此二事進退合明。

  阿難!如彼眾生別業妄見

    矚燈光中所現圓影,雖現似境,終彼見者,目眚所成。

    眚即見勞,非色所造,然見眚者,終無見咎。

    例汝今日,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,皆是無始見病所成。

    見與見緣,似現前境;我覺明,見所緣眚。

    覺見即眚,本覺明心覺緣非眚;覺所覺眚,覺非眚中,此實見見,云何復名覺聞知見?

    是故,汝今見我及汝并諸世間十類眾生,皆即見眚,非見眚者;彼見真精性非眚者,故不名見。

 

  阿難!如彼眾生同分妄見

    例彼妄見別業一人,一病目人同彼一國。彼見圓影,眚妄所生。

    此眾同分所現不祥,同見業中瘴惡所起,俱是無始見妄所生。

    例閻浮提三千洲中,兼四大海娑婆世界,并洎十方諸有漏國及諸眾生,

    同是覺明無漏妙心,見聞覺知虛妄病緣,和合妄生,和合妄死。

    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,則復滅除諸生死因。

    圓滿菩提不生滅性,清淨本心本覺常住。

 

楞嚴經疏釋云:

  別業妄見者,分別煩惱也。

  同分妄見者,俱生無明也。

  夜見燈光五重圓影者,喻五見也。

    蘊喻燈光,此之五見於蘊上起,妄生推度,是遍計性,情有理無。

  色實在燈見病為影者,

    依他蘊性,緣起不無,故云色實在燈。

    我見體空,從妄心起,故云見病為影。

  影見俱眚者,能執、所執分別惑故。

  見眚非病者,

    正證真時,了知遍計,脫體全空,故云見眚非病。

    分別惑亡,同一真性,離能所取。

    故云終不應言是燈是見非燈非見,即釋上來「見見之時,見非是見」。

  如第二月非體非影者。

    本來無月,將何為形?形既不立,非形亦無,是非一相,能所俱亡。

    故云「何況分別非燈非見」。

  然見眚者終無見咎者,若知眚即是眼病,終不執影以為實有,故無見咎。

  見與見緣似現前境者,皆是妄心變起,非實有境。

    見相二分俱不離心,況是遍計唯影無質。此釋妄見也。

  元我覺明見所緣眚者,本元真覺也。

    以真能覺妄,了彼妄見及與所緣俱是眚故,覺見即眚。

  本覺明心覺緣非眚者,結前真妄二覺也。

    妄見即是於眚,能覺真心不是於眚,但能覺彼妄緣,體非是眚,故云覺緣非眚。

  覺所覺眚者,牒妄覺能所俱眚也。

  覺非眚中者,牒真覺非眚也。

    此之真妄二見,俱離能見所見,故云此實見見,以證真時無此二見故。

    能見所見,既不安立,云何復名覺聞知見?

    是故汝今見我及汝并諸世間十類眾生,皆即見眚非見眚者。

  彼見真精性非眚者,故不名見者,

    何故真見不名見?以無眚病故。

    只由見病,分能立所,遂見世間自他相異,故云皆即見眚。

  言非見眚者,

    真見非是眚也,以真無見相可立,故不名眚。

    既不名眚,亦不名見,正明離見之意。

    是以,

      有見即妄,遍計情生。如眚目人,見夜燈之圓影。

      無見即真,圓成智現。如明眼人,見虛空之清淨。

 

又若別業妄見,如增上惡業熟,生身變為蛇虎等。

  此不動總報、自受別報,唯自業識變;不同業者即不見。

  如燈上圓影,唯眚之觀;若非眚人,則不同見。

  同分妄見,如同造阿鼻地獄業,同受總報,同苦無間;若不同其惡業者,即不見。

  如唯一國人,同感惡緣,同見一切不祥境界;若彼國眾生不同其惡緣者,則本所不見,亦復不聞。

  故知苦緣樂緣、總報別報,因緣和合,當處出生;因緣離散,當處滅盡。

  未曾有一法,非出我心耶。故經云:若能遠離諸和合緣,則見清淨本心常住。

 

又若分別煩惱則麁,因邪思而方起;俱生無明則細,自任運而常生;雖分麁細之文,俱同妄識。

  如別業妄見之者,因目眚而見燈上圓光;似同分妄見之人,因瘴惡而覩國中災怪。

  雖分同別之境,皆是妄心,可驗。

  眾生界中,凡有一切見聞之事,皆如一人別業之眚影,多人同分之不祥。

  若能知燈影是目眚所成,識災境乃瘴惡所起,則燈上之重光自沒,天中之兩日俄沈。

  如不動一心,萬緣俱寂,則見聞和合之病,分別全消;根本生死之災,俱生永絕。

 

問:三塗之內,還具「分別、俱生」不?

答:護法云:「

  三塗內,總無分別而不發業。如猿猴之類所有煩惱,皆是強盛俱生而非分別。

  設造業者,但是別報;若有分別造總報者,即永無出期。

 

問:既有分別種子,何不造總報?

答:闕主伴故,現行是主,種子助發是伴。

 

問:若說三塗不造業者,如何大力鬼打舍利弗頭,便入地獄?鸚鵡鳥聞四諦法,而得生天?

答:此等造別報。此業有力能助昔日總報,總報被助已,便能隨業勢墜地昇天。

 

又古德問:人天趣中,定總發業不?

答:人中北洲不造總別二報業,以無分別相;餘三洲即發業,并此洲癡人不發業。

 

問:前言三塗無分別,如何知父母等,如慈烏反哺?猫狗識人、知人嗔喜?

答:此不是分別煩惱,彼任運分別,非煩惱分別。

 

問:無明發業,有幾種無明?

答:有四種:一隨眠、二纏無明、三相應、四不共

  法異生,具四;法異生,除不共無明。

  入信位第七心及加行位中,是內法;十信第七心前有退故,及資糧位中,名外法。

  若內法異生,頓悟即造業,漸悟不造;悟中,悲增造,智增不造。

  十地位中,八地已去,定不發業,惑體無故;

    七地已前,或云聖人以無漏明為緣而不發業,設有俱生,但助願潤生而已。

  又云:七地已前,俱生起時,亦造別報善業。

 

問:聖人因何不造總報業?

答:無分別煩惱故,以無漏明為緣故,違生死故,但以俱生潤舊總報業,受分段生死,居人中。

  除北洲人,修無我,觀無分別,不能造業;此中除極愚昧者。

  天上,唯除無想天,以無心故不造業。

  四種無明總能發業;隨眠是種子,餘三即現行。

 

問:無明發業貪愛潤生者,於煩惱中,幾法能潤?

答:古釋云:

  即識等五支種子,要假貪等煩惱資潤溉灌,方得出生。

  若俱生惑業者,即六俱生、十分別,及二十隨煩惱是。

  於此三十六煩惱中,

  貪一法,唯正中正潤;餘五俱生,即正中助潤;若十分別,即助中助潤。

  又四句料簡:

    一有是貪愛而能潤生,第六識愛也。前五識不強盛故,但是兼支攝,正唯第六。

    二有是貪愛不能潤生,即第七識。雖有貪愛,以內緣故,及所知障中者。

    三有是生支而貪愛潤,即一切凡夫身中生支也。

    四有是生支非貪愛潤,為最後身菩薩。大乘說是化現故,或變易身中生支。  

 

身總四有:生有本有死有中有生有

士用勢速:中有.往生迅疾

中有功能:能見本有.末位起愛.色或黑白.畜獄無中.平等不見

問:心為起惑之因,身是造業之本。身約幾種,有何身能造業?

答:身總四有:

  生有:即中有後,本有前,正結生相續時,剎那五蘊起,名生有。

  本有者:即生有後,死有前,於其中間所有五蘊皆名本有,以是本總報業所招故。

      《俱舍》頌云:「本有為死前,居生剎那後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T1560)

  死有者:即本有後,中有前,將死、正死諸蘊滅時,名死有。

  中有者:即死有後,生有前,於兩中間有故,名為中有。

      《俱舍》頌云:「死生二有中五蘊,名中有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T1560)

  即生、死二有身,不即發業,以無心故;若中、本二有身,即能發業。

 

問:於中有身處中,有住及欲趣生時,行相如何?

答:准二十四不相應行中,有勢速一法;於勢速中,有士用勢速。

  古釋云:士用勢速者,如中有身往當受生處迅疾,名士用勢速。

  所言中者,對前後以得名;有,則有其情識身。

  為此五趣有情身,在死有後,生有前,兩形中間故名「中有」。

  亦以異熟五蘊為體,為同本有身是業招故。

  其中有身,便如當生本有身形狀,如人中似於人等。

    五趣亦爾,但如五六歲等孩兒大,其形量雖小,然諸根猛利。

    如本有身能作諸事業,於父母起顛倒想而生愛惡。

  此中有身,唯同類及淨天眼者見;於中有中,唯食香氣。

  在中有住時,其不善不惡中客性者,在中有位,極遲受生不過四十九日,劑此無有緣不會者。

  若極善極惡中有,不論近遠,但一剎那,便往受生,起顛倒心趣欲境。

    即第八識結生門,於胎卵二中有,見父母和合,生顛倒想而便受生。

  若濕化二生中有,由先業力故,不簡近遠染著稱情,當染香處便即受生。

 

問:同類眼見中有身,未知中有眼為能見本有身不?

答:亦有見本有身。

瑜伽論云:或云唯見男,或唯見女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T1579.1)

  如是漸近彼之處所,漸漸不見父母餘處,唯見男女根門。

  又若薄福中有,當生下賤貧窮家者,彼於死時及入胎者,便聞種種紛飛不可意聲。

    若是福德位中有,當生富貴家者,彼於爾時,自然聞美妙可意音聲,乃至香味觸境亦有階降。

 

問:中有末位,皆起愛受生不?

答:於中有位,第六識先起愛潤生。若執取結生,即唯第八。

  若男中有,緣母起愛生於欲心;女中有,緣父起愛生於欲心。

  由起此二種愛心已,便為己身與所愛境合,所洩不淨流至胎藏,認為己有,後便生歡喜。

  此心生已,中有身便沒,受生有身。

 

寶積經云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T0310.56)

  彼中有身入母胎時,心生顛倒作邪解心,生寒冷想、大風雨想、雲霧想。

  作此想已,隨業優劣,復起十種虛妄之心:

    一我入舍宅、二我昇樓閣、三我昇殿堂、四我昇床座、

    五入草庵、六入草舍、七入草叢、八入林間、九入牆孔、十入籬間。

  作是念已,即入母胎。

 

問:中有身作何顏色?

答:瑜伽論云:『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T1579.1)

  造惡業者,中有如黑羺光,或陰闇夜。

  造善業者,中有如白衣光,或晴明夜。』

 

寶積經云:『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T0310.56)

  地獄中有,如燒杌本;傍生中有,其色如煙;

  餓鬼中有,其色如水;人天中有,形如金色;色界中有,如白衣光。』

 

問:如人生身變作蛇虎等,有中有身起不?

答:慈恩云:「

  無中有身,以不改轉總報故。但是順現轉別報,若總報第八即不轉。

  又如地獄中萬死千生,亦無中有,以不轉總報故。」

 

問:如將水蛭蟲,乾成末已,後置水中,一一塵皆却成水蛭蟲,有中有不?

答:此但是一類有情同業者,合託此為增上緣而受生,即不是變作多蟲。

    若不爾者,犯有情界增過

 

問:平等王,見中有身不?

答:不見!

 

問:且如有人被冥司追將,亦有見者,此是何身?

答:此但是本有身攝。

  有云:以此人有業,但於自識心上,妄見閻羅王鬼所由等;是獨影境上自變起,離識無見。

  是以唯識頌云:「境隨業識轉,是故說唯心。

 

故知「識是善惡之原,心為苦樂之本。

  世人唯知尋流徇末,失本迷源。練行而徒滿三祇,違真漸遠;積功而空經永劫,去道猶賒。

  是以,得果聖人,遇斯而甘稱絕分;出假大士,對此而未得證真。

  豈況矯亂邪徒、冥初外道、漆園傲吏、怳惚狂生者,而能希冀信受乎?

  故知,宗鏡難信,悟者希奇。不唯得宗,兼能深達因果,故云深信大乘,不謗因果。

 

  是以,一切含識,唯以自心造善惡因、招苦樂果。

  或居中有之時作善因者,承白淨之光;起惡因者,見黑闇之色。

  或處胎之日,集白業者,登樓殿之上;造黑業者,投草棘之中。

  及出世間為人依正,亦分優劣,

    若有福者,挺燕頷龍顏之相,受華堂金屋之榮;

    若尠德者,現五露眇小之形,處瓮牖席門之弊。

  可謂風和響順,形直影端,因果同時,緣會不失,則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。

 

內德論云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T2103.14)

  小乘以依報為業有;大乘以萬境為識造;隨幻業而施之天地,逐妄心而現之土草。

  若瞖目覩于空華,比睡夢現其生老;若悟之於心業,則唯聞於佛道。

 

宗鏡錄卷第七十四  戊申歲分司大藏都監開板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