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May 16, 2023

卷七六

宗鏡錄卷第七十六 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

 

夫論一期真妄生死,約事而言,還有終始不?

答:第一義中,尚無生死,何有始終?順世諦門中,隨眾生見而妄說生死。

  如古德云:「真妄相循,難窮初後者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T1735.7

  釋云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T1736.21

  若言先妄後真,真則有始;若謂先真後妄,妄由何生?

    若妄依真起,真亦非真;若妄體即真,則妄亦無始。

    為破始起,立無始言。始既不存,終從何立?無終無始,豈有中間?

    中論云:「

    大聖之所說,本際不可得,生死無有始,亦復無有終。

    若無有始終,中當云何有?是故於此中,先後共亦無。

    真妄兩亡,方說真妄;真妄交徹,何定始終?

 

問:如上所說,生死惡業無量無邊。纔了此心,得一切同時解脫不?

答:實有此理,全在當人。

  障薄遮輕,直了直入,緣深機熟,頓悟頓修。如鏡淨明生,雲開月朗。

  垢濃習重,觀劣心浮,雖信解一心,行門難立。

  有八重妄想之垢,猶緻網稠林;具六種繫縛之門,若堅氷膠漆。

  若非大力,曷能解分?

 

  持地論云:妄想有八種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T1581.2

    一自性妄想。即執色等法,各有自體。

    二差別妄想。即執色等,有可見、不可見,對、無對色差別。

    三攝受積聚妄想。即於陰中執我眾生,於軍林等中起定執實。

      此一分別,即前執人,後執於法。

    四我見妄想。無我計我也。

    五我所妄想。即執我用。

    六有念妄想。即緣可愛淨境分別。

    七不念妄想。即緣可增不淨境分別。

    八俱相違妄想。即緣中容境分別。

 

  約經論有六種縛。

  先論心境二種縛者:一相應縛、二所緣縛。

    煩惱是心心所起,必託於心王,心所染心,名相應縛

    心心所法,俱能緣境,境不離繫,名所緣縛

  次三界中四種縛者:一貪、二嗔、三見取、四戒取。

    貪嗔二縛,不令眾生出於欲界。論家舉喻,如守獄卒。

    見取、戒取二縛,不令有情出色無色界。何者?

    見取:執劣為勝,執非想非非想處,及無想天,執為解脫涅槃,名為見取

    戒取者:非因計因,執非想定及無想定,并鷄戒為生天因、解脫因,名戒禁取

    由此二縛,令諸有情不得出色無色界。

 

如上,妄想、繫縛,除上根頓修外,即須約地位現觀之力。

如經所明,現觀有六。

  現謂現前,觀謂觀察。即真理常現在前,妙智恒能觀察,不令間斷,任運相應。

瑜伽論云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T1579.10/71

    現觀。謂上品思慧引生煖等,四加行道中觀察諸法,名為現觀。

    現觀。謂緣三寶、世間出世間淨信,此助現觀令不退轉,立現觀名。

    現觀。謂道共無漏戒,能除破戒垢,令觀增明,亦名現觀。

    智諦現觀。謂正體、後得二智緣真俗,真俗二諦也。

    現觀。謂智諦觀後,觀諸緣安立世出世智。

    究竟現觀。謂盡無生等究竟位智。

 

  古釋:

  前思現觀,資糧加行所有智慧,但能伏,未能斷也。

  初地已上,信戒智諦及邊現觀,當地即斷,後地即伏。

  究竟一觀,非伏非斷。

 

  此斷有二:一共相斷、二自相斷。

    若斷惑證理之時,作空行相及無我行相,即名共相;為空無我該通四諦故,名「共相斷」。

    若斷惑證理之時,作真如寂滅行相,不通諸諦,唯在滅諦,名「自相斷」。

 

  又有三種斷。

    自性斷。如燈破闇;智慧起時,煩惱闇障自性應斷。

    不生斷。謂得初地法空之時,能令三塗惡道苦果,永更不生。

      人中無根、二形、北州、無想天等種子,不生後果,名「不生斷」也。

    緣縛斷者。但斷心中之惑,於外塵境不起貪嗔,於境雖緣而不染著,名「緣縛斷」也。

    於三斷之中,自性、不生此二任運能斷;皆由緣縛一斷,能令三界因果不生。

 

  又古釋:智障有其三門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T1736.69)

    一是智障,所謂分別有無之心。

    二是體障,謂觀非有非無之解,立己能者,故曰體障。

    三是治想,謂妄識中如正慧。

 

  依此地有其三:

  初一、四地乃至七地斷除;

    四五六地,斷除分別取之心,謂解法慢、身淨慢等。

    入七地時,斷除分別取之心。

  八地已上,斷除體障

    前第七地,雖除分別有無之心,猶見己心以為能觀;

    如為所觀,其所觀如不即心,能觀之心不即如。

    心如別故,心外求法故有功用,法外立心故有體障。

  從第七地入八地時,破捨此障。

    觀察如外由來無心、心外無如;如外無心、心不異如;心外無如、如不異心。

    故能如心泯同法界,廣大不動。

    以不異故,自外推求故捨功用,不復如外建立神智,故滅體障。體障滅故,名無障想。

  第三治想,至佛方滅。

    故入八地,雖無障想而有治想;

    八地已上,無生忍體轉轉寂滅,令彼治想運運自亡,至佛乃窮。

 

故知,萬境雖空,須得無心契合,不可口雖說空,行在有中。

  境智相應,能所冥合,方能解縛,隨順無生耳!

  纔生取著,便成魔業。

  華嚴經云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T0279.58

  佛子!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魔。何等為十?所謂:

    蘊魔,生諸取故;煩惱魔,恒雜染故;業魔,能障礙故;心魔,起高慢故;

    死魔,捨生處故;天魔,自憍縱故;善根魔,恒執取故;三昧魔,久耽味故;

    善知識魔,起著心故;菩提法智魔,不願捨離故。

    是為十。

  菩薩摩訶薩應作方便,速求遠離。

 

《疏》釋云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T1735.53

  蘊魔者,身為道器,體與佛同,豈即是魔?蘊魔之名,特由取著。

    下九例爾,皆以下句釋成魔義。

    是知以心分別,萬法皆魔,何但此十?故舉菩提法智,以勝況劣。

      不以心分別,一切皆佛,豈捨魔界求佛界耶?

    然四魔直就體明,十魔多約執取,十表無盡故。

 

  菩提法者即所證,智是能證,能所冥合故名菩提。

    若不捨於分別,菩提之見即是魔矣。

    若入宗鏡,分別自亡,既無能證之心,亦無所證之理。

 

  華嚴經云:無有少法為智所入,亦無少智而入於法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 T0279.25

  是以,駕一智箭破眾魔軍,揮一慧刀斬群疑網,斯乃宗鏡之力,餘何言哉?

  若不悟自心,未達斯旨,雖修智慧,不入圓常,縱練行門,唯增我慢!

  以未達一際法門故,但生分別,長養無明。

  如經云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T1582.1

    若分別,是聲聞法、是緣覺法、是菩薩法、是諸佛法、

    此名為淨、此名不淨、此名為道、此名非道。

    是名菩薩憍慢

  若入宗鏡,智行俱成,我慢山崩,貪癡水竭,勝負情盡,差別業亡。

  弄珠吟云:

    消六賊兮爍四魔,摧我山兮竭愛河。龍女靈山親獻佛,貧兒衣裏枉蹉跎。

 

問:五陰一法,即妄即真,既作塵勞生死之門,又成出世菩提之道。

  今且推妄生死無從。經云:「此陰纔滅,彼陰便生。

  既唯識無人,前陰滅,後陰如何得生?

答:五陰,性空非常,相續不斷,不常不斷,即是正因。

  華嚴疏云:「五蘊相續,即是正因,亦名生因。」

言正因者,是中道義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T1735.17)

  中道即是佛性,謂現在陰滅,中陰陰生,是現在陰,終不變為中陰五陰,故現陰非常。

  如種生芽,種不至芽,雖不至芽而能生芽。此現在陰,雖不至後而能生後,則現陰非斷。

  而中陰五陰亦非自生,不從餘來。

    因現五陰生中陰陰,斯則後陰非無因故後陰非常,既能續前故後陰非斷。

  非斷非常,是中道義正因性也。

 

又依台教,略有九種五陰,皆無自體,唯逐心生。

  是以華嚴經頌云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T0279.19

    一切眾生界,皆在三世中。三世諸眾生,悉住五蘊中。

    諸蘊業為本,諸業心為本。心法猶如幻,世間亦如是。

 

  九種五陰者:『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T1911.5)

    一期色心,名果報五陰;平平想受,無記五陰;

    起見起愛者,二種穢污五陰;動身口業,善惡兩種五陰;

    變化示現,工巧五陰;五善根人,方便五陰;證四果者,無漏五陰。

  如是種種,原從心出。

 

正法念經云:「如畫師手,畫出五綵,黑、青、赤、黃、白、白白。」

    畫手譬心、黑色譬地獄、青譬鬼、赤譬畜、黃譬脩羅、白譬人、白白譬天。

    此六種陰,止齊界內。

 

  若依華嚴經云:「心如工畫師,畫種種五陰。

    界內界外一切世間中,莫不從心造。世間色心尚叵窮盡,況復出世,寧可凡心知?

    凡眼瞖尚不見近,那得見遠?彌生曠劫,不覩界內一隅,況復界外邊表?

    如渴鹿逐焰、狂狗齩雷,何有得理?

 

  所以,龍樹破五陰一異、同時、前後,皆如焰幻響化,悉不可得。寧更執於王數同時異時耶?

  然界內外一切陰入,皆由心起。

    佛告比丘:「一法攝一切法,所謂心是。」

    論偈云:一切世間中,但有名與色;若欲如實觀,但當觀名色。

    心是惑本,其義如是。

 

輔行記云:若示不思議境體,觀心即足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T1912.5

  以心遍故,攝餘法。又非但心攝一切,亦乃一切攝心故。

  四念處觀云:「非但唯識,亦乃唯色唯聲等

  今從廣之狹,正示體。

    陰界入三並可為境,以寬縵難示故從指的。

    略二界入就陰,如去丈就尺;略四陰從識陰,如去尺就寸。

    以由界入所攝寬多,陰唯有為,有為之中,義兼心色故置色存心。

  心名復含心及心所,今且觀心王,置於心所。

    則一念心,十界三科如丈,一界五陰如尺,唯在識心如寸。

    若達心具一切法已,方能度入一切色心,如一一尺無非是寸,及一一丈無非是尺。

    是故,丈尺全體是寸。

  故知,若真諦、若俗諦,若有為、若無為,一剎一塵無非心矣!

  今宗鏡撮其樞要,蓋為斯焉。

 

今但觀識陰。識陰者,心是也。

  既從心生,非空非有、不生不滅、無住無依。

  於生死業果之門,不可思議,以因緣和合相似相續,如有主宰。

  諸趣往來,至理窮之,畢竟無體,如磁石吸鐵、明鏡現像。此皆法爾,豈有情乎?

 

般若假名論云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T1515.1

  諸蘊循環,受諸異趣,名為取者。

  是中無人能取諸趣,捨於現蘊而受後蘊,如去故衣而著新衣。

  然依俗諦,譬如因質而現於像,質不至像而有像現;由前蘊故後蘊續生,前不至後而後相續。

  是故,菩薩無取者想。

 

大涅槃經云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T0374.29

  如蠟印印泥,印與泥合,印滅文成。文非泥出,不餘處來,以印因緣而成是文。

  經合喻云:「現在陰滅,中陰陰生。

    是現在陰,終不變為中陰五陰,亦非自生,不從餘來。

    因現陰故,生中陰陰。」

  譬合云:如印印泥,印滅文成,名雖無差,而時節各異。

  是故我說中陰五陰,非肉眼見,天眼所見。

 

  釋曰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T1912.7

    現陰如印,中陰生處,義之如泥;現在陰滅名為印壞,中陰陰起名為文成。

    於此復以中陰為印,業逼受胎名為印泥;中陰陰滅名為印壞,未來陰起名為文成。

    業種未斷,文復為印,印復為文;文印相成,不可窮已。

 

生死不斷,法喻可知。又如燈焰,前焰引後焰,後焰續前焰,相續不斷,似常似一。

  凡夫不達,或執生死為常。

    不知前焰無體,因後焰續起;後焰無體,仗前焰引生。焰焰皆虛,自性寂滅。

    此一念心亦復如是,新新生滅,續續輪迴,乃至一念不住,猶如燈焰。

  不細觀察,執此生滅為一為常。又不了前焰纔滅,後焰續生,念念相續,未曾間滅。

  或執生死為斷。

 

  若深達因緣之理,自然不落斷常。何者?

    以因緣無性不可得,故非常;以無性因緣能相續,故非斷。

 

又此五陰只是一法。

  若執成斷常,是凡夫見;若破析成空,是藏教人;若了陰無性,體此成空,是通教人。

  若悟此五陰不空,具足佛法,修智斷惑,次第生起,是別教菩薩。

  若了此即真,更無別法,念念圓滿,具十法界,即圓教菩薩。

 

  如薄運者,覩金成蛇;厚福人,捉石為寶。法無高下,人自昇沈耳。

  但不造貧富業,終無勝劣報。

  大智度論偈云:「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T1912.7

    先世業自作,轉為種種形。虛空不受害,無業亦如是

 

問:生死相續,由諸習氣,有幾習氣能成輪轉?

答:古釋習氣自體,總有三義。

  習氣者與種子名異體同,習氣即約熏習時而論,種子即對現行立號,都有三義:

    一種子,名習氣。氣者氣分,習謂熏習。由彼現行熏習,得此氣分故。

    二現行,亦名習氣,謂都由種子能生現行,是種子家之氣分。

    三習氣,名習氣,如裹香紙而有氣分。

 

唯識論云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T1585.8)

  而熏本識起自功能,即此功能說為習氣;功能者,是習氣義體。

  即種子略有三種習氣:一名言習氣、二我執習氣、三有支習氣。

    名言習氣。謂有為法各別親種。

      名言有二:一表義名言,即能詮義音聲差別;二顯境名言,即能了境心心所法。

      隨二名言所熏成種,作有為法各別因緣。

    我執習氣。謂虛妄執我我所種。

      我執有二:一俱生我執,即修所斷我我所執;二分別我執,即見所斷我我所執。

      隨二我執所熏成種,今有情等自他差別。

    有支習氣。謂招三界異熟業種。

      有支有二:一有漏善,即是能招可愛果業;二諸不善,即是能招非愛果業。

      隨二有支所熏成種,令異熟果善惡趣別。

  應知我執、有支習氣,於差別果是增上緣。

  前云生死因業習氣者,應知即是有支習氣。

「二取習氣」應知即是我執、名言二種習氣,取我我所及取名言而熏成故,皆說名取。

 

  釋云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T1830.8

  表義名言者,

    第六識。能緣其名、能發其名,餘皆不緣亦不能發。

    即唯詮義音聲之差別,簡非詮表聲,彼非名言,故名唯無記。

    然名是聲上屈曲差別,唯無記性,不能熏成色心等種。

    然因名故,心隨其名,變似五蘊、三性法等,而熏成等種。因名起種,號名言種。

    一切熏種皆由心心所。心心所種,有因外緣,有不依外者——

    不依外者名顯境名言;若依外者名表義名言,分二別。

    然名自體不能熏種。

  顯境名言者。

    即能了境心心所法,即是一切七識見分等心,非相分心,不能顯境故。

 

是以,分段生死從正使有,即是凡夫;若變易生死,從習氣生,即是二乘。

  雖斷正使,不斷習氣,於中有二:一煩惱習氣、二業習氣。

  煩惱習氣者。

    如難陀有欲習,往昔數生身為國王,習近五欲故。

    舍利弗有嗔習,往昔數生曾受蝎身。

    畢陵伽婆蹉有慢習,往昔數生身是大婆羅門,博學多才,我慢輕物。

    乃至,槃特比丘有癡餘習等。

  業習氣者。

    如牛呞比丘,往昔是牛身林間奔走,觸著遺棄故破袈裟。

    以是因緣,雖獲道果,以業習故,使之然也。

 

  又如迦葉聞琴起舞,阿難常好歌吟,俱以往昔曾為樂人,以業習之餘故。

  若煩惱餘習是變易緣,有業餘習是變易因,感變易生死,即是果報。

  此二乘人,未得如來一心三點涅槃;於無學位,雖見修惑盡,所有無知皆是無明之餘習。

  亦名無明住地,亦名所知之障,亦名塵沙無知。

 

又菩薩約化門有十種習氣。

華嚴經離世間品云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T0279.57

  佛子!菩薩摩訶薩,有十種習氣。何等為十?

  所謂,菩提心習氣、善根習氣、教化眾生習氣、見佛習氣、於清淨世界受生習氣、

    行習氣、願習氣、波羅蜜習氣、思惟平等法習氣、種種境界差別習氣。是為十。

 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,則永離一切煩惱習氣,得如來大智、習氣非習氣智。

 

故知,染淨二業、昇沈兩門,皆從熏習而生,不是無因而得。

  應須勤修白業,淨法時熏,念念功夫,自成妙果。

  所以,一一眾生八識藏中,各具十法界種子,本自具足,非從新生。

  雖常內熏,須假外緣熏發。

    若聞十惡,熏發三塗種子;若聞戒善,熏發人天種子;

    若聞諦緣,熏發二乘種子;若聞六度,熏發菩薩種子;

    若聞一乘,熏發諸佛種子,各隨習熟濃厚處先發。

  如今多習三塗種子,人天尚少,豈況佛乘?然地獄界現行時,佛種子亦不沒,只是轉更賒遠。

  如今既在人天,直須努力,常親知識,樂聽一乘,內外資熏,一生取辦。

  故佛誡羅睺羅頌云:「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T1598.6

    十方無量諸眾生,念念已證善逝果。彼既丈夫我亦爾,何得自輕而退屈。

 

問:生死涅槃、苦樂報應。以何為因?

答:如來藏為因。

 

問:如來藏是無漏常住,非剎那生滅之法。云何與生滅為因?

答:一切異生,因覺故迷,迷無自體。

楞伽經云:『佛言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T0670.4

    大慧!七識不流轉,不受苦樂,非涅槃因。

    大慧!如來藏者,受苦樂與因俱,若生若滅。』

 

古釋云:『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L1557.44

  七識念念生滅,不能往來六道故名不流轉;以念念滅故不知苦樂,不與涅槃為因。

  又七識從緣,本無自性,尚不能為生死苦樂之本,豈復與涅槃作因?

  明「如來藏常令諸識知苦樂」——

    七識,若無如來藏,自體念念滅,不知苦樂;依如來藏故知苦樂,名如來藏受苦樂。

    如來藏體不受苦樂也。

  與因俱者,如來藏與七識,生死苦樂因俱,念念生滅也。』

 

又云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T1736.75

  七識,念念生滅無常,當起即謝,如河流轉,自體無成故不受苦樂。

  既非染依,亦非無漏涅槃依矣!

  其如來藏真常普遍,而在六道迷此,能令隨緣成事,受苦樂果。

  與七識俱,名與因俱;不守自性而成七識,依此而得生滅,云「若生若滅」。

  此明「如來藏即是真如,隨緣故受苦樂」等。

  又釋云:

  七識不流轉者以本害末,令末空故,無可流轉。

  唯如來藏受苦樂者,末害本故,不守自性,清淨之體隨緣成有。

    若相順則如水乳之和,常恒共器;

    若相背則如父母之讎,不與同天。

 

  又,存上有不存之義,泯上有不泯之義。

    若唯泯無不泯,則色空俱亡,無可相即;以不泯故,雖相即而色空歷然。

    若唯存無不存,則色空各有定性,不得相即;由有不存故,雖歷然而得相即。

  起信真如、生滅二門無礙,唯是一心者,結歸起信。

  依一心法立二種門故,須具足二義,方名具分唯識

 

問:唯識第九亦說其所轉依,有其二種:一持種依,謂第八識;二迷悟依,謂即真如。

    何以說言然依生滅,八識唯有心境依持

答:彼雖說迷悟依,非即心境持種。

  以真如不變,不隨於心變萬境故,但是所迷耳;後還淨時,非是攝相即真如故,但是所悟耳!

  今乃心境依持即是真妄,非有二體,故說一心;約義不同,分成兩義,說二門別。

  故論云:然此二門,皆各總攝一切法,以此二門不相離故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 T1735.3

  所以楞嚴經云:生滅去來,本如來藏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T0945.2

  如今世人,只信有生滅,不信有如來藏,不知生死有名無體,如來藏有名有體。

  只可從實,不可憑虛,憑虛則妄執所宜,從實則佛所印可。

 

問:夫論心含教法,如何是一心四諦法門?

答:四諦法門,橫該竪徹,法無不備,教無不窮。

  今約台教,一心具無作四諦者。

  一念心中,具十界苦名為諦,具十界惑名為諦,苦即涅槃名為諦,惑即菩提名為諦。

  此唯論一心四諦。

 

又四教四種四諦:藏教生滅四諦,通教無生四諦,別教無量四諦,圓教無作四諦。

  今但論圓教無作四諦。

止觀云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T1911.1

    法性與一切法無二無別,凡法尚是,況二乘乎?

    離凡法更求實相,如避此空,彼處求空,即凡法是實法,不須捨凡向聖。

    經言:生死即涅槃。

    一色一香皆是中道。即無作四諦。

 

玄義云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T1716.2

    以迷理故,菩提是煩惱,名諦;涅槃是生死,名諦。

    以能解故,煩惱即菩提,名諦;生死即涅槃,名諦。

    即事而中,無思無念,無誰造作,故名無作,亦名一實諦。

    一實諦者,無虛妄、無顛倒、常樂我淨等。

    是故名為「無作四聖諦」。

  法華經偈云:更以異方便,助顯第一義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T1716.3

    又云:唯此一事實。即是無作一實諦也!

  以真如之性是自心之實,名一實諦;念念圓成,更何所作,名無作四諦。

  所以,八千聲聞於法華會上見如來性,如秋收冬藏,更無所作;以達本故,法爾如斯。

  若未見性人,不可安然拱手,傚無作無修,直須水到渠成,自然任運故。

 

又,但了一心,自然無作,非是強為。

故云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T1911.1

  陰入皆如,無可捨;無明塵勞即是菩提,無可斷;

  邊邪皆中正,無可修;生死即涅槃,無可證。

  無苦無集故無世間,無道無滅故無出世間。純一實相,實相外更無別法。

 

文殊道行經云:佛告文殊師利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T1566.14

  若見一切諸法無起,即解苦諦;

  若見一切諸法無住,即能斷集;

  若見一切諸法畢竟涅槃,即能證滅;

  文殊師利!若見一切諸法無自體,即是修道。

 

宗鏡錄卷第七十六  戊申歲分司大藏都監開板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